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邻里是乡村的“连心桥”。在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一本土地证引发的邻里争执,如同基层治理的一面镜子,不仅清晰地映照出土地权属的法理边界,更生动地映现出乡土社会的情理温度。怎样才能将寸土之间的矛盾消弭于乡情之中呢?这场纠纷的妥善化解,蕴含着基层治理的“海门答案”。解纠纷,先需“把准脉”。面对老王与沈大妈的土地之争,我们没有急于定论,而是循着“历史脉络+现实肌理”双轨溯源。翻出泛黄的土地登记账册,1997年二轮承包的原始记录清晰可辨;走访退休老支书、老队长,当年代耕的口头约定、农业税缴纳的细节逐渐清晰;踏着田埂实地丈量,八分地的边界走向、鱼塘位置与两家宅院的关联一目了然。从纸面档案到田间地头,从长辈回忆到现状勘察,我们像拼图般还原纠纷全貌:老王的“原始权属”有历史依据,沈大妈的“代耕付出”是事实存在。这份扎实的“家底清单”,不仅为后续调解筑牢事实根基,更让双方感受到“不偏不倚”的诚意——解纠纷,先得让人心服于“真”。理越辩越明,情越谈越亲。土地纠纷的内核,往往是“一口气”的僵持。我们深知,硬搬法条断案易,断“心结”难。于是,从单独走访到家庭座谈,从院坝闲聊到田间谈心,我们始终做“倾听者”而非“评判员”。听老王细数“离家时的托付”,理解他“土地是根”的执念;听沈大妈念叨“二十年耕种的辛劳”,体谅她“付出盼认可”的委屈;听双方子女的顾虑,化解他们“为老人争面子”的执念。每次沟通,不急于说教,而是递上一杯热茶,道一句“换作是我也会犯难”。当双方从“互怼”到“互诉”,从“脸红脖子粗”到“沉默点头”,我们知道:人心的坚冰,已在共情中慢慢融化。找平衡点,方为“解铃人”。事实清、情绪稳之际,我们组织双方在田埂现场调解。既亮明“权属以原始档案为准”的法理底线,也点出“二十年代耕靠的是邻里情”的情理温度;既肯定沈大妈“守土有功”的付出,也理解老王“认祖归宗”的诉求。最终,在村民代表见证下,一份“情法相融”的协议落笔:八分地归还老王,土地证变更由村委会全程代办;地块中的鱼塘仍由沈大妈养殖,既还了“权属”的本,也留了“付出”的情。签字时,老王紧握沈大妈的手说“这些年辛苦你了”,沈大妈笑着回应“都是街坊,别往心里去”——寸土之争的裂痕,终在情理交织处愈合。土地无言,却连着万家心;乡情有声,能化解千般结。悦来镇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基层治理既要坚守政策的“刚性”,更要传递人心的“柔性”。当法理的尺子量准边界,当情理的温度焐热人心,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生长出和谐与安宁。这,正是海门区基层治理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