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法润民心 实现“信访”变“信法”
  • 信息来源:江苏信访 海门区信访局
  • 发布日期:2025-07-02 15:22
  • 浏览次数:
“这次工伤赔偿的事儿多亏了你们的调解,既为我们普了法,又帮职工争取到了合理的工伤赔偿,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近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某企业负责人来到该镇综治中心,紧紧握着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并送上一面“热心为企业排忧,真情为职工解难”锦旗,现场气氛热烈且温馨。

近年来,常乐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法为纲、情为桥、理为基”理念,多措并举营造法治信访氛围,以法治润民心,绘就基层治理平安新画卷。
理性讲法,变群众“信访”为“信任”。常乐镇打造“杨大姐工作站”特色调解品牌,创新推出“法理为骨、温情为脉”的“茶里事”工作法,通过一杯“温茶”耐心倾听诉求、一杯“热茶”真情化解心结、一杯“凉茶”理性依法疏导,让当事人带着怨气进门、怀着期盼坐下、带着明白回家。在信访矛盾化解实践中,不论是邻里界址之争还是家庭赡养纠纷,“杨大姐工作站”总能在法律框架内找到“最大公约数”,第一时间把信访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如今,“茶里事”工作法已惠及数万群众,用一件件信访矛盾成功化解案例,解锁基层“善治密码”,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杨大姐上门调解矛盾

柔性用法,变群众“信访”为“信赖”。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常乐镇官公河村将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作为助推信访矛盾源头化解的“柔性法典”,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该村三组村民王某因邻居堆放杂物影响生活,多次协商未果导致矛盾激化,便来到村委会反映情况。村矛盾调解“老兵张琰工作室”迅速介入,请来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沟通,巧用村规民约,以邻里情为小切口耐心疏导调解,循序渐进解开当事双方的心结,当场签订和解协议。在常乐镇,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们心照不宣的“和事佬”,许多矛盾都能在“法理情”结合中迎刃而解。

老兵工作室释法讲理

刚性执法,变群众“信访”为“信服”。 2024年11月,有群众举报常乐镇培才村沈某建房时违规搭建附房及占用民沟拓宽路面问题,常乐镇依法进行立案调查,经多方调查核实取证后,责令沈某在三个月内自行拆除。针对当事人初期抵触情绪强烈情况,该镇运用“网格员跟班制”,由熟悉土地管理法的网格员先行参与调解,在维护法律刚性的同时保留协商空间。今年4月,在多次教育和调解未成功后,常乐镇依法启动行政强制执行程序,多部门联动合力攻坚,最终顺利拆除沈某的违建,事后收到11件群众“12345”表扬工单。常乐镇强化“法治”赋能,坚决依法依规及时就地化解信访矛盾,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