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江苏法治报
- 发布日期:2025-07-30 14:45
- 浏览次数:


本文刊登于7月28日《江苏法治报》头版头条
在泰州市姜堰区罗塘街道北街社区有一条长420米、宽23米的金园路,已通行多年,但居然没有移交相关部门管理。这是5月30日姜堰区委、区政府在罗塘街道开展基层治理“巡诊家家到”时,发现的该街道的七十三个问题之一。经过现场会商交办,这条道路将重启移交手续,由相关部门制定专项方案,移交城管局、住建局、交警大队分别对金园路进行道路保洁、市政维护、绿化养护、交通安全等后续管理。

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姜堰区聚焦基层治理难点,从今年3月份开始,每月对1-2个镇街开展“巡诊家家到”行动,旨在整合各方力量,帮助镇街找准治理“薄弱处”“空白点”,推动基层“五治”融合。通过前期体检、现场看诊、集中会诊,形成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区级赋能和部门赋能的“四张清单”,推动治理体系的系统重组,进一步盘活资源、提优服务、强化管理,科学找准探索基层治理效能的“最优解”,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社会满意度。姜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孙靓靓说:“巡诊行动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积极探索,通过全方位、全领域、全流程‘巡诊把脉’,切实提升全区基层治理的质效。”

攻克基层治理中“空白点”“薄弱点”

被当地人戏称为“本事路——开车全靠本事过”的金园路,是姜堰区最火的一条夜市街。夜晚,人流加上道路两边并排停靠的4排车辆,还有摆上道路的小摊贩桌椅,将晚上放学的孩子、家长和居民堵在路上,周边群众反映强烈。相关部门虽然整改不断,可就是改变不了混乱的面貌。
在这次基层治理“巡诊家家到”罗塘街道现场的前期“体检”中,才知道这条道路是2018年12月由开发商代建。因道路配套交通设施不完善,当时未能向相关管理职能部门移交,导致这条路一直没有纳入管理,从而陷入“管不了-不愿管-无人管”的恶性循环。正如北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周伟坦言:期间整改过十几次,但保洁、绿地、停车都找不到责任主体,只能靠小区物业顺带一下,居民意见很大。
“新建道路未能通过验收、移交,导致管护缺失,属地、部门有没有会商解决措施?”5月30日,姜堰区委主要领导带领相关街道、部门现场研究解决金园路存在的问题,要求采取“门前三包”责任制、严禁出室经营、规范车辆停放等措施,推动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像这样“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社会治理难题,在街镇自查和“体检团”梳理、效能办暗访中,还真发现了不少,这些管理“真空地带”,成为基层治理的“拦路虎”。
为充分调动各镇街和部门参与“巡诊家家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区构建了由镇街自查、38个部门组成的“体检团”共同梳理问题的双向发现机制。在形成“体检报告”后,精选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现场“把脉问诊”,会商解决措施,有效促成了部门积极履职、镇街主动参与、群众高度满意的良好局面,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也极大减轻了基层的工作负担。截至目前,巡诊的4个镇街已排查共性问题39条、个性问题436条,其中258条问题已整改完成;确定部门赋能内容129条,其中60条已落地见效;10名区领导认领重点难点问题39条,其中9条已推动完成。


“四张清单”街道和部门双向奔赴

6月26日晚上6点左右,“牛魔王炒饭”“明记粥铺”等26个流动摊位在姜堰二中对面的长沟西二村路口“八”字排开,下课的学生前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晚餐后,匆匆填一下肚子,就回学校上晚自习了,而经营者待学生离开后,打扫完卫生后也纷纷离开。这是记者看到经“巡诊家家到”督办后,姜堰二中周边流动摊点整治的效果,不仅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的问题,更是保证了城市街面的整洁。
“以前,我们都在校门口的主干道上摆摊经营,为了位置的前后常常发生争执,而正值下班的时间,路面常常被学生和摊位占了大部分,导致交通拥堵。” “牛魔王炒饭”摊主沈宝龙一边炒着饭,一边对记者说,“现在,城管给我们设置了固定经营地点,摊主再也不用争抢位置了,学生过来待在安全区域吃东西,我们也放心。”
作为教育大区,姜堰学校周边流动摊贩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难点。孩子们希望有更多品种的晚餐、夜宵可选择,导致学校周围出现不少流动摊贩。“‘城管来了就走、城管走了就摆’,不少流动摊贩不仅食品卫生没有保障,摊位的安全状态也没有数。”正在执勤的姜堰区城市管理执法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朱松对记者说,“在落实‘巡诊家家到’整改措施时,我们从学生需求、摊贩实际需要的角度,与天目山街道会商,对这些流动摊点人员统一办理了健康证、食品安全备案许可证,督促了他们安全、有序经营。”
天目山街道作为“巡诊家家到”首场,经会诊后,姜堰二中周边流动摊点等作为重点整改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于是,一支由区委相关分管领导领办,区城管局、市场监管局、天目山街道共同会办的治理队伍行动起来。他们摒弃“管”“改”“罚”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疏”“引”“治”转变,通过积极引导与合规整治,促使经营者主动配合整改,实现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巡诊一家、提升一片”,全区12个镇街复制天目山街道的做法,举一反三,将“疏堵结合、服务优先”的治理模式推广至辖区内所有学校,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新格局。“建立‘难题共答’机制和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强化巡诊制度,”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伯群说,“从顶层设计上为基层治理找路径、聚合力、减负担,促进治理水平长效常态提升。”


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赋能一线”

“目前区住建局主动向前一步,联合街道、社区建立了新建小区交付联动共享机制。”6月28日,“巡诊家家到”的姜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络员缪亚敏深有感触地说。新小区建成竣工监督验收时,该局从后续小区长效管理的角度,邀请项目属地街道、社区共同参与监督,既可以了解新小区物业服务单位情况,也可以督促开发商规范竣工,推动新建小区资料、信息高效共享,提高基层治理的水平。
据介绍,区住建局在参加“巡诊家家到”过程中,发现新建小区交付时,街道、社区没有参与监督,信息差导致其在办公用房与设备设施管理、物业服务问题调处等方面中存在脱节,影响了小区后续管理质效。于是,区住建局从6月开始在对新建小区组织工程质量等监督验收时,将街道、社区也纳入监督验收团队,让他们提前掌握小区建设、设备设施资料和物业公司情况等,让承担基层治理主体责任的镇街、社区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找出根源、开出“药方”,是这次“巡诊家家到”的初衷,也促进各部门上前一步,提供更好的服务。区应急部门在“巡诊家家到”活动中发现,街道安全监管人员的能力水平有所欠缺。经调研发现,是因为基层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业务不熟悉。于是,他们通过制定“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指引”,建立从履职清单、工作责任、工作机制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建立了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领导责任、监管责任、村(社区)责任以及行政检查、安全监管、宣传科普、中介机构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事项的“思维导图”,新人上岗就像有了“导航仪”,能够更快地适应新角色,大大缩减了因人员变动而造成的安全监管“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