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信访局 寺巷街道
- 发布日期:2025-06-17 16:17
- 浏览次数:
63
“真的太感谢信访办的工作人员了,帮我解决了这么多年的心病!”拿到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刘某,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一幕,正是寺巷街道信访办畅通民意渠道、用心用情为民解忧的生动写照。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寺巷街道信访办匠心打造“双线并行”立体化服务矩阵。线下,信访接待大厅变身“民情驿站”,工作人员以“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份耐心”接待每位来访者,将群众诉求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中;线上,“智慧信访”平台24小时在线,信访热线、网络留言板、手机APP多渠道联动,构建起“指尖上的信访大厅”。更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创新推行“网格+信访”模式,128名网格员化身“民情侦察兵”,穿梭在社区街巷、企业车间,通过每日巡查走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今年已提前化解潜在信访矛盾43起。
军甫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刘某的拆迁安置纠纷堪称“棘手之最”。作为房屋翻建的出资人和实际居住者,她手持《农村宅基地转让协议书》,多次要求变更产权人并按两人户确权,却因产权归属和出嫁女性身份遭遇政策“红线”,加之兄长妻子对无偿转让补偿面积坚决反对,矛盾陷入“死胡同”。面对这块“硬骨头”,刘某反复向市信访局写信反映,字里行间满是焦虑与期盼。
难题当前,寺巷街道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拆迁办、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等成立“专家会诊团”,连续召开5场信访工作联席会。通过逐字研读政策文件、实地勘察房屋现状、追溯宅基地历史档案,最终梳理出既符合政策又兼顾情理的解决方案。在与刘某兄妹的协商过程中,工作人员化身“调解能手”,既坚持政策底线,又讲透“血浓于水”的亲情道理,用30余次面对面沟通、8版调整方案,终于促成和解——兄长自愿划出56平方米补偿面积给妹妹,让刘某圆了“安居梦”。
“信访工作没有捷径,唯有以真心换民心。”寺巷街道信访办负责人感慨道。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受理信访事项127件,化解率达96.1%,群众满意度测评高达98.5%。从化解陈年积案到解决急难诉求,寺巷街道信访办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坚实温暖的“连心桥”。